地方志,作为一种古老的历史记录体系,往往给人严肃沉闷的印象,人们很少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连接。但事实上,地方志是我们寻找群落记忆、了解区域发展的重要渠道。千百年来,大运河沿岸细碎绵长的生活图景,在时间的流淌中被凝练成文献中千言万语,时至今日,仍以志书的形态真实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世界里。
【资料图】
运河开凿以前的世界是怎样的?如何通过触摸互动《一粒粮的进京之旅》,了解运粮的故事?作为省方志馆恢复开馆后的首个专题性特览,“依运而兴——方志中的运河生活史”于7月7日上午正式向公众开放。省方志副馆长沈萌溦表示:“我们策展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够提供信息量的同时,也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视觉化冲击,还有一些隐藏的玩法,希望大家自己能够发掘出来。”
探索大运河开凿前的世界,打开疏浚和宣防工具箱,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狐柜”是干什么用的?形如画箱,以鸡肉为饵,杆落杆下,狐无可遁逃。麻搭是啥?在八尺长的竹竿上系着二斤散开的麻,发生火灾时,把散乱的麻蘸着泥浆,然后再抹在火苗或者周边地方,就能灭火或者阻止火灾蔓延。
据江苏省方志副馆长沈萌溦介绍,“我们从文献中找了很多有细节的东西,比如当时挖运河的很多工具,我相信大家现在都是没有见过的,还有一些原生态的东西,我们就在这个场景里做了一些植物包括有一些标本,你可以触摸到。”
记者现场看到,“地方志”在展览中被重新解读与呈现:它摇身一变,从书本和画册上走了下来,用沉浸式场景、故事和有趣的互动向人们诠释,运河究竟和我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它是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我们生活,塑造了怎样的“水韵”生活史和文化史。
策展团队从“志书记载”出发,沿着时间轴回溯,将沿途和运河相关的地理风貌、技术记载、商业发展、民俗风情、文学诗篇等记载一一捡起,摘取其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将其还原成“运河开凿以前的世界”“运河运河 运载为何”“聚落是如何形成的”“运河文化是如何流传的”四个场景。观展者既可以游览有趣的原生态花园,也可以体验一回运河上的“打工人”,既可以了解运河发展对城市聚落的影响,也可以感受运河孕育出的灿烂文化。
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的省方志馆,集收藏、展览、借阅等功能于一身,重点全面展示江苏方志文化、集中反映江苏省情。这里建有江苏最大的方志地情资料馆,收藏志书、年鉴、地情书以及各类乡邦文献等约5万册。沈萌溦告诉记者,每到周末,省方志馆的工作人员都会接待一批又一批参观者。暑假来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孩子们,走进方志馆,充分感受江苏异彩纷呈的自然、经济、文化、风俗,以自己身为江苏人而自豪。
在此次特展,参观者还可以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提供的多媒体展项中,查询丰富的运河知识,通过互动游戏加深对运河的了解。
开幕式上举办了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江苏省方志馆和江苏省文投集团大运文旅公司三方战略签约并进行了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校外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创新打造“校—馆—企”协同育人模式。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党委书记、校长穆耕森认为,本次三方共建旨在充分发挥方志育人作用,以江苏省方志馆为载体,充分发挥校馆地理位置优势,发挥邻里联动效应,以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为纽带,发挥江苏文投集团文化数字化实践和大运河文化传播传承作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助力学生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乡情怀。
该展览由省地方志办公室、省文投集团主办,省方志馆、大运文旅公司承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全程支持。据悉,“依运而兴——方志中的运河生活史”主题特展将从7月7日持续至10月7日,展厅位于省方志馆五楼临展厅。本次展览还提供了限定文创产品和盖章体验,希望参观者们能因由本次展览,给予地方志更多的关注,共同促进两千多年的方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李海慧
标签: